达成“碳中和、碳减排”目标 普通民众如何参与?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项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将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写入重点任务,部署“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进一步凸显了增强节约意识、动员全民参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碳达峰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文件提到,公众行为改变是温室气体减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全面动员、企业积极行动、全民广泛参与是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意见》和《方案》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一方面,大力推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可以显著降低终端消费碳排放强度。只有引导全民广泛参与,自觉节水节电、践行低碳出行、杜绝粮食浪费,才能以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公众消费偏好对生产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绿色生活方式将反向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整体对“碳达峰碳中和”还缺乏一定共识,有些人认为碳排放控制是国际、政府事务,与个体无关;有些人则对“碳中和”概念理解不足,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参与上,有热情却不得方法。
实际上,“碳中和、碳达峰”并不是高深的学术名词,它们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如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二氧化碳,而其中越是便捷、奢华、享受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树立低碳的生活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标志。那么,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才能实现个人的碳减排价值呢?
首先,践行绿色生态观,树立绿色生活意识,可以从身边细节点滴做起,支持电气化、垃圾分类、循环经济和低碳产品,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出行。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一种支持。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被忽略的部分,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如瓶装水的消耗,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消耗的饮用水中,瓶装水比例超过10%,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是大量的一次性塑料或其他材质包装品的消耗,其中还有包装生产、加工水源、运输和冷藏等多个环节,意味着从水源采集到终端消费的漫长供应链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为了避免瓶装水带来的环境危害,应尽可能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水瓶,或者至少做到正确处理使用后的塑料水瓶,合理的回收处理将有效达到减排节能的效果。
网络消费也是造成碳减排加剧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网购的便利催生了消费者大量冲动型消费,而超过60%的不必要购物,背后带来的则是衣物、生活用品、食品等的大量浪费。绿色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减少冲动型消费,最好在消费前慎重思考是否属于必需品。
人们使用能源的过程也容易造成大量碳减排和能源浪费。如过度烹饪中带来的燃气或电力损耗、食材及调味品的损耗、水资源的消耗等,在烹饪过程中想要做到最低程度降低碳排放,可以考虑使用电厨具代替燃气厨具,可节约能源20%-45%;洗衣服的时候,如果选择先浸泡再洗涤的模式,可以使洗衣机运转时间缩短一半左右,洗衣后不甩干而选择自然晾干的话,也可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效果。出行的时候,多依靠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等,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此外,还有闲置的衣物、废品可以进行改造利用或是捐赠、二手交易,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多使用节能电器等。
以上这些举措都能够实实在在地支持减少碳排放,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些行动中来,就会形成一种规模巨大的减碳新经济。拥有这样的新经济,就不必过分依赖企业减排或高科技减排,避免其不确定性。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努力践行,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并不代表生活品质的降低,反而能使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