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时间表提前带来连锁反应 这些工厂要注意了!
12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各国政府就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改革方案达成了协议,并进一步披露了碳关税法案相关细节,确定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将从2026年正式起征,较今年6月通过的“一读”文本,提前了一年。届时,欧盟将针对所有出口到欧盟地区的含碳产品,按照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来征收碳关税。该法规将最先适用于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气等产品。
分析认为,欧盟意图通过引导供应链从高碳国流向低碳国,从而抢占低碳产业价值链制高点,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低碳体系;同时欧盟将迫使发展中国家引进其绿色技术、标准和生产设备,进一步促进欧盟的绿色产业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其在绿色竞赛领域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失衡局面,导致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临被发达国家阻挡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风险,同时还要背负碳关税等气候贸易规则带来的高碳包袱。
碳关税将增加国内化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目前距离碳关税正式实施仍有几年的宽限期,官方及相关企业仍可以抓住时机,把握政策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相关行业向高端化发展。
政策方面,去年7月,中国成立全国碳市场,首批电力企业被纳入市场交易。依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剩余高耗能行业也将被逐步纳入。对于中国而言,现有碳市场只包括电力部门,缺乏高碳行业产品的碳定价机制。长远而言,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碳市场机制等措施,为应对碳关税做好积极准备。
中国“双碳”目标对社会经济转型有着深刻影响,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企业的“双碳”战略必须具备长期思维,企业不仅要考虑实践“双碳”的合规性,更需要考虑在“双碳”数据化的转型过程中,把“双碳”可持续发展措施提升到整个业务的流程甚至战略核心中去。
相较于出口环节承担高昂的碳关税,不少企业更倾向于生产环节寻求低成本的降碳手段,在低碳冶金方面进行了布局。此外,钢铁企业也在物流方面进行低碳转型,布局氢能重卡,以及在新能源应用方面做出调整,如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替代火电。有一些企业主动打造零碳产业园,或在厂房屋顶上装光伏板,这样,在产品生产链上,就能实现低碳排放。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
光伏+水泥厂
临夏海螺水泥10.53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永州红狮水泥5.98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钢铁厂
宝钢集团福建省福州市宝钢德盛13.55MW光伏项目
连云港亚新钢铁厂房3.21M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铝厂
国耀铝业12兆瓦光伏项目
内蒙古锦联铝材8万千瓦光伏项目
国际形势变换,市场与政策也不断进行适应调整,国内的企业也要做好“双碳”时代下的新发展规划,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挑战,谋求出海机会,让企业更好地立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