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光伏+农业”三大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途上,新能源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装机量不断提升,光伏项目的开发逐步走向多场景应用领域,从广袤的沙漠、戈壁,到工商业厂房、居民住宅屋顶等分布式场景,再到水面光伏应用,光伏项目的全场景应用不断拓展。
近年来,光伏作为农村地区的重点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主要应用场景推动项目落地,在提振乡村经济、推动能源转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牧光应用 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牧光互补是光伏发电和畜牧业结合,通过优化布局与空间利用,在促进牧草生长的同时助力生态修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牧光互补项目的核心是“上光下牧”,通过调整优化光伏板的倾角、高度和间距,确保板下阳光均匀分布,结合自然降雨、微气候调节,以及光伏板定期清洗时的渗水和牲畜粪便,帮助牧草生长。同时,光伏板能抵御恶劣天气,有效保护牲畜。
渔光互补 养殖业与绿色能源跨界融合
地球表面水域广袤无垠,为渔光互补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能有效缓解现有的光伏用地压力,使土地与水域双重价值最大化,有效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提升渔业产值、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农光互补 绿色农业多元化经济
农光互补巧妙地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有效缓解了农业用地与新能源建设用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增值。 这种“一地两产”的创新模式融合了两者的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与农村就业,正引领着新农业的发展潮流。
目前,光伏农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落地与创新,总结出有益的探索经验:
成本下降
随着硅料供给格局的打开,利润有望从上游向中下游产业链转移,将有效解决光伏+农业的成本问题,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用地资源缓解
目前不断有政策推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将有效解决用地资源紧张问题,加速光伏+农业项目落地。
技术创新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求在种养殖、农作物补光、光照均匀度与透光率调控、智能运维、高效组件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创新,以及农光应用在田间管理、作物生产和光伏组件方面的科技创新。
选择透光性能更好、形状多样的光伏薄膜、双玻等电池组件是其未来光伏技术发展的方向,依据农作物的密度需求进行大小定制、弯曲,满足农作物的不同光照需求;实行标准化种植养殖。
提升抗风险能力
利用光伏板下的空间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
未来,光伏将为农业开辟新的途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都在不断涌现,同时将实现光伏发电、农业、观光旅游、生态保护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