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后,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机遇在哪?

首页    行业资讯    “430”后,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机遇在哪?

2025年4月30日(简称"430节点")作为中国光伏行业政策分水岭,标志着分布式光伏开发正式进入市场化转型新阶段。这一政策节点源于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及发改委《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的联合作用,对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规定,430节点前完成备案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若在此时限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可继续享受"全额上网+补贴"政策红利;而430节点后6MW以上工商业项目则强制要求"自发自用",户用项目严禁自然人代持。

 

今年“430”已至,从现实情况来看,曾经如火如荼开展的分布式光伏招标项目,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这背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政策因素。

 

1、并网模式变化

 

过去,许多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全额上网模式,即所发电量全部卖给电网,这种模式简单直接,收益稳定,企业只需按照既定的上网电价与电网结算即可。然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额上网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电网消纳能力造成较大压力,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弃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策对并网模式进行了调整。从2025年4月30日起,新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不再允许选择全额上网模式,只能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完全自发自用模式。这一变化对项目的收益和运营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一些用电负荷较小、无法消纳全部发电量的项目来说,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可能会导致余电上网电量减少,从而影响项目的整体收益。而对于那些原本计划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项目,由于无法满足新的并网要求,只能无奈终止。

 

 

2、电价政策调整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上网电价逐渐趋于市场化。从2025年6月1日起,新投产的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电价不再由固定的补贴电价决定,而是与市场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在市场电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项目的收益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对于一些前期按照固定补贴电价进行项目规划和投资测算的企业来说,新的电价政策使得项目的收益预期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为了避免损失,这些企业不得不选择终止项目。

 

3、其他政策因素

 

例如,国家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备案和审批要求更加严格,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安全等标准也有所提高。一些项目由于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这些新的要求,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最终不得不终止。

 

这些政策调整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国家为了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系统性安排。通过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政策调整,旨在引导行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些政策调整在短期内给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将有助于推动分布式光伏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项目终止后的新机会

 

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在项目终止的背景下,企业更加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钙钛矿组件产业化、光储一体化方案普及,度电成本持续下降。智能监控与数字化运维成标配,提升发电效率与用户粘性。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终止促使企业重新审视现有的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开发模式和收益测算模型。全生命周期服务(设计、安装、运维一体化)成主流,增强用户依赖。在开发模式方面,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与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分布式光伏项目。在收益测算模型方面,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和用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收益测算方案。

 

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充电桩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解决消纳瓶颈,还可以打造稳定收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微电网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区域能源自给,甚至向周边用户“隔墙售电”。

 

尽管当前分布式光伏项目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能够把握机遇,积极创新,就能够在变革中实现新的发展。相信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行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年5月12日
收藏

来源:元一能源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