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引擎”启动 分布式光伏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2025年,国家级经开区预计将启动至少300个零碳园区创建,覆盖能源、建筑、交通全领域。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今年以来:四川明确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江苏无锡启动“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三年内建成十家以上零碳园区;湖南双方案齐发,明确到2027年,力争建设10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山东正在研究起草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待方案正式印发后,计划按照每市原则上不超过1家的标准,在全省选取15家左右园区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山东零碳园区建设……
中央与地方形成的同频共振,让“零碳园区”一时间成为高频热词。
零碳园区,是指一个园区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它不仅关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还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能源供给侧来看,零碳园区的建设会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园区的广泛应用;从能源消费侧来看,零碳园区会促使园区内企业优化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倒逼高载能产业向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降低高载能产业的碳排放,同时带动新能源资源的就地消纳与开发利用,促进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平衡。
具体来说,打造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实现能源、建筑和交通的零碳排放。在能源方面,零碳能源是包括水、电、热、气、冷的大能源概念,而且要从能源供应和消费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至于建筑和交通,则主要关注其能源消费角色。
零碳园区的核心是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光伏技术凭借其清洁、灵活的特性成为核心选择。
光伏成为园区的“毛细血管”。在工商业厂房、停车场顶棚、雨棚,统统铺满光伏板,变身一个个绿色发电站,编织成庞大的园区网络。日常生产活动所需的电力,完全可以通过自发自用的方式满足。对于用能需求大的园区,还可以采取绿电、绿证交易,通过购买外部绿电,控制范围二的碳排放,实现园区的100%绿电使用。
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因此零碳园区一定是智慧园区。园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安上“碳神经”,向“智慧大脑”发射引号,统筹记录园区的碳数值。
此外,光伏+储能会是零碳园区不可或缺的捆绑搭档,因为光伏看天吃饭,而储能则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间歇性焦虑。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光伏+储能”一体化市场将达到490.8GWh,将成为零碳园区的“标配”。
当园区具备上述的条件时,可以整合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智能微电网,实现电力的本地消纳。这样一来,有效解决了国家目前对分布式光伏的最大限制因素——也就是减少对主网的依赖,缓解配电网容量压力。
在这样的微电网中,光伏发电以及其他绿色电力远超自身需求时,还可以直供周边社区、反向售卖给电网,甚至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组成部分,通过市场化交易提升园区经济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园区超过1.5万个,其中超过2000个为省级园区,近700个为国家级园区,园区整体能源消费总量已超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
零碳园区作为“双碳”目标下工业转型的核心路径,正随政策加码与技术突破驶入发展快车道。我们有理由相信,零碳园区建设将在2025年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这无疑为光伏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