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投资增速近20%!最新数据揭示中国能源转型加速度
6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5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今年1-5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36.1亿千瓦大关,同比增长高达18.8%。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能源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蕴含的“绿色动能”的澎湃崛起。
太阳能发电的装机数据尤为亮眼。截至5月底,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0.8亿千瓦,同比增速达到惊人的56.9%。风电同样稳健增长,装机容量达5.7亿千瓦,同比增长23.1%。这两大清洁能源主力,正以远高于整体装机增速的态势,重塑着中国的电力版图。它们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石,也正深刻改变着电力系统的运行逻辑。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也随之显现。1-5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249小时,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2小时。这并非一个小幅波动,它清晰地指向一个问题:在装机容量,尤其是波动性较大的新能源装机迅猛扩张的同时,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正面临考验。
风光发电“看天吃饭”的特性,叠加用电负荷曲线与发电曲线的匹配难题,使得部分时段、部分区域的电力无法被有效利用,导致了整体设备利用效率的下降。这提醒我们,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稳定地消纳绿电,是当前更紧迫的课题。
这种挑战也直接反映在投资方向上。1-5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578亿元,同比仅微增0.4%。相比之下,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04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8%。这一快一慢的鲜明对比,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正从单纯的电源点建设,加速向电网侧倾斜。
加大电网投资,特别是用于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提升区域电网互联互通能力、部署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发展储能系统,正是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韧性的关键举措。未来,一个更坚强、更智能、更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支撑能源转型的“高速公路网”。
值得注意的是,电源投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虽然整体增速平缓,但投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资金占比必然持续提升。同时,对灵活性改造(如火电深度调峰能力提升)、抽水蓄能、以及新型储能技术的投资热度也在增加。这些投资都是为了增强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新要求。
解读这份电力数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太阳能、风电装机量领跑全球,更看到了能源转型步入深水区后必须直面的系统性挑战。
装机量的增长是令人振奋的“量变”,而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和电网投资的加速,则标志着转型正在寻求关键的“质变”。这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在电网升级、调度优化、储能配套、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协同发力。
只有当“发得出”的绿电能够“送得走”、“用得上”,中国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支撑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