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召回风波持续发酵 安全标准与监管亟待升级
近日,充电类产品两家头部品牌分别在官网上主动召回存在安全风险的充电宝产品。涉及总产品数量多达120多万台。两家厂商召回说明中,均提到了由于“电芯来料问题”,导致了电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燃烧的风险。
由于锂电池、充电宝本身所具有的化学特性,比如,使用了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其“先天性”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尤其是当产品生产工艺和结构不符合国家标准等技术要求时,或者在运输、使用环节,遭受极端高低温、严重磕碰、长时间过充等特殊情形,就很容易发生热失控,造成电池鼓胀进而引发起火、爆炸、过热或者漏液等安全问题,直接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安全。
安全性能是充电宝的底线,这里不仅涉及到电路设计的安全考量,如锂电池保护,过电流/过电压保护,过温保护等等,还涉及到电芯本身的来料安全性,如高温性能,短路性能,过充性能等等。
因此,市场监管总局曾发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那么,怎么确定一个充电宝是否通过了3C认证呢?大多数通过3C认证的充电宝会在产品本体上标注“CCC”或“3C”字样,有时还会附带一个序列号或认证编号。此外,还可以访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或其他授权的3C认证机构的官方网站,输入充电宝的品牌、型号或认证编号,来查询其认证状态。
伴随着充电宝的大规模召回与“禁用”,行业的安全标准与监管升级的信号也愈发明确。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面开展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将对164种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在生产、流通、平台广泛抽取样品,共计1.6万余批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调:“充电宝、电动自行车、燃气用具等产品抽查批次数大幅提升。”
5月6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了关于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程序调整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25年5月6日(含)起认证模式统一调整为“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型式试验样品,由原来“企业送样”调整为“生产现场抽样”。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充电宝的新国标已经在路上。针对近期的移动电源行业乱象,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作为专为移动电源制定的强制性标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该标准将取代此前的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两项强制标准成为移动电源3C认证监管的新依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发文指出,该标准将从多方面全面提升移动电源安全性——在原有两项强标的基础上新增或者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提出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要求;对关键生产工艺提出要求,引入多次循环后的锂枝晶析出等测试评估老化后的安全性;针对移动电源提出智能监测要求,增加对电池电压、温度等安全信息的监测功能;探讨新增容量/电压智能调节、设备间交互通信等功能。
这意味着在检测方式更频繁全面的前提下,行业对于移动电源的质量要求也将更进一步。业内表示,在更高要求的国标之下,未来移动电源行业需通过供应链规范化、监管强化及企业自律,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从而重塑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