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海上风电规划出炉 引领中国和全球海上风力未来
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国内风力发电装机增长了47.1%,发挥了新能源引领带动工业生产持续发展的作用。
广东省东部,则计划将此良好势头进一步往前推进。按照潮州20日发布的《潮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该市未来将在海上建设装机容量43.3吉瓦的海上风电站;与之相邻的汕头更是9月底宣布谋划推动建设装机容量60吉瓦的海上风电站。这两个项目所涉及的发电量为广东全省2021年发电量的7成,在令中国风能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或将一举帮助中国海风产业反超欧洲。
根据潮州市政府的规划,43.3吉瓦的海上风电站将分两部分建成。粵东场址六位于潮州市和汕头市南面领海线外专属经济区海域,离岸最近约72公里,最远约160公里,水深15至50米,初步规划容量10.8吉瓦;粤东场址七位于潮州市东南面领海线外专属经济区海域,离岸最近约75公里,最远约185公里,水深11至50米,初步规划容量32.5吉瓦。汕头市没有公布计划详情。在规划书中,潮州市提出的风电项目示范开发建设规划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省统一部署。
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书中,国家有关部门指出,要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等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
闽南和粤东两地,地处我国台湾海峡尾端,凭借“喇叭口”效应,是广东风力条件最好的区域。该地风力潜力可与青藏高原和戈壁滩媲美,为全国之最。据“全球风能图谱”,该海域海拔100米高度的平均风速普遍超过每秒9米,局地甚至超每秒11米,放眼全世界也少有风力资源更优厚的地区。潮州市表示,该海域风功率密度达每平方米750至850瓦,利用小时可达3800至4300左右。
广东省在2021年先后印发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专门指出海上风能为省大力培育的新能源产业,提出了2025年新增投产装机容量18吉瓦,实现平价并网的目标。同时,广东省还计划利用当地的海上风能资源,打造粤东千万千瓦级基地。
潮州和汕头的规划均提到,应同时建设配套的海洋牧场、抽水储能、风电制氢等产业,以消化风力高峰的额外产能,同时支持两市的相关生态和新能源产业。其中,氢能也是广东省在大力扶持的产业。
与粤东相邻的闽南,海上风能发展的自然条件也同样优厚;福建省提出了2025年新增投产装机容量10.3吉瓦的目标。不过,广东省的制造产业链相对更为全面,且在未来几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其规划,广东省正在建设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以及粤东海工、运维及配套组装基地建设。同时,广东省还在重点引进或鼓励收购新型材料、主轴承、齿轮箱、海上升压站、施工船机运维设备等产业链企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帮助中国的海上风能从产业上也全面反超欧洲。
业内认为,单从这些项目对于再生能源供给的角度来看,就已经很有价值了。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战略重心一直是“西电东送”,以满足东部人口和产业所需的能源电力需求。不过,随着海上风能、氢能、核能等产业的崛起,我国东部省份或将实现“能源自主”。今年9月27日,受“奥鹿”台风影响,广东风能和光伏电力首次突破10吉瓦。未来,这必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