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 核泄露事故引发的核能源思考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过去10年,但事故产生的大量核污水该如何处理,一直是个重大难题。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屡次提出要将核污水排入大海,但因遭到国内民众及其他各国强烈反对,方案几经搁置。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福岛核废水排海,此举引发巨大争议。
据人民日报报道,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东京电力共准备了约1000个储水罐,目前9成已装满。所有储水设施的总容量约为137万吨,预计到2022年秋季达到极限。
日本政府决定向海洋排放的福岛核电站废水,是经处理后的废水。但这些废水中依然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核素。专家表示,福岛大量废水向太平洋排放后,必将导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部分核素将随洋流等向其他海域迁移、扩散。
核污水往海里排,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此前报道曾披露,即使是“过滤”处理后的核污水,也含有氚、碳14、钴60、锶90等难以彻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质残留。公开资料显示,如果人类持续暴露在氚辐射下,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DNA遗传损伤。福岛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再将核污水排入大海,长期影响难以评估。分析人士认为,若该计划得以实施,不仅是太平洋的巨大灾难,这些污水会随着洋流污染各大海洋,到时,全世界都将为这一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代价。
而面对巨大隐患,日本政府却一再声称,稀释后的核污水是“安全的”。美国务院回应称支持日本政府的决定,并表示该做法符合全球公认的核安全标准。此举却引发包括我国、韩国等邻近国家的强烈反对,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亦表示强烈谴责。资深核电专家分析称,未来中国东海上来自福岛的放射性物质水平不会很显著,“但没有理由让其污染任何海洋环境。”并进一步指出,放射性物质将损害人类DNA。
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两次7级核泄漏事故引发人们的核能源思考。自 1954 年前苏联在莫斯科西南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开始,核能在全球取得迅速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建设了大量的核能发电站。然而,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找出了绝对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业内表示,核电本质不是清洁能源,目前所有核电技术无法100%确保不发生事故。
第一代和第二代核电技术,因为设计受限,出现意外时,必须人工注水冷却,反应堆得不到及时的冷却,会导致堆芯温度过高,一旦融化就会引发核电站爆炸,产生不可控的影响。所以,必须在发生事故后半小时内,注入大量水冷却反应堆,日本这些核废水就是在福岛核泄漏之后10年累计用掉的。
尽管日本一再声明核废料已经妥善过滤处理,能受到太平洋的稀释。但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后,低剂量辐射的长期危害尚可未知,漂泊在日本各地低水平放射性是否安全,都无法保证。此前就有报道,加拿大、美国西海岸和白令海峡都发现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物。这也引起了大部分国家对核能源利用的思考,放射性污染是人类目前最难对付、尚无办法解决的污染。
在碳排放愈发受到关注的当前,新能源越来越受欢迎。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和随机性问题,目前技术无法彻底解决,且这些清洁能源发电需要考虑资源、地理等因素,短时间内难成能源替代主力军。在非水可再生能源领域,生物质发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最优质的,但是由于发电单体装机规模不大,燃料收储运成本又奇高,因此也很难完全取代煤电,成为电力安全的柱石。因此,核电成为了当前发展替代能源的较佳对象。发展核能对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能源安全、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低碳能源,核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基荷电力稳定、单机容量大、占地规模小、长期运行成本低、核燃料易于储备、可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等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核电运行产生的核废料以及核电事故造成的核污染,目前仍无十分有效的处理手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处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难以磨灭。
在核电的使用过程中,各个国家始终都要面对一个选择题:安全和利益。选择了前者,就意味着研发和烧钱,而后者似乎就“实惠”了很多,主张在发展中改进。事实上,各个国家的答案各不相同,幸运的是,中国选择了前者。我国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出口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问世,采用高基建费用和先进技术打造的核电站能确保安全性,这是日本福岛核电站所无法比拟的。
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资源,日本排放核废水的举措已经严重威胁全球生态平衡,理应广泛听取国际社会的呼声和要求,慎重行事。对此,相关国际组织应该行动起来,组织国际调查团实地调研与监督,绝不能任由日本“一排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