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光储端信”融合发展 新型储能成本疏导需求迫切
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新投运装机等同此前累计装机容量总和,数据显示,国内储能电子产量超过75GWh,出口比重超过55%,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75%以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在能源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下,面临挑战亦十分明显。在政策支持和广阔市场空间下,储能不再局限于“巨大充电宝”的角色定位。业内人士表示,能源电子行业竞争逐步加剧,特别是储能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非常长,商业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问题时有显现。
能源电子产业要加强“光储端信”融合发展。“光储端信”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等领域。其中,储能作为承接发电侧和用户侧的中间“桥梁”,近两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
推动以“光储端信”为核心的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将有力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此外,还将促进产业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重点终端市场应用。
在一体化储能方面,需要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探索一体化的风、光、水、火多能互补;还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深度融合。
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各地方陆续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2023年1-10月份地方出台相关政策超过400项。
规模增长同时,新技术亦呈现层出不穷,包括大容量的电芯、高压级联技术、储能集成技术不断涌现,优化升级支撑了规模化的应用,提升效果明显。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分析技术,将成为助力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打通。
随着应用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的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0GW,2030年达到250GW,新技术加快应用脚步。
储能具有调峰调频、备用电源、黑启动等多重价值,对电源、电网和用户都有利,应基于储能给电力系统带来的系统性价值,由受益主体共同承担成本。一方面,业内呼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疏导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商业模式,增加项目收益。比如,储能电站参与中长期、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削峰填谷,进行容量租赁等。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储能成本逐步呈下降趋势。官方层面,要及时掌握各类储能技术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各类储能技术的成本造价、功能类别和应用场景,为价格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新型储能的价值需要结合各地真实需求来衡量。各地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客观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存量灵活性资源和增量灵活性资源、新型储能与其他灵活性资源、灵活性资源市场化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的协同问题。
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能源发展实际需求,在区域范围内先行先试储能价格疏导机制更具操作性,既可纾解企业投资储能的压力,也能坚定市场对储能产业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