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绿色”供暖季 各地探索清洁供暖新方式
北京第一场大雪来啦!12月10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伴随持续不断的降雪,首都银装素裹,呈现另一番美丽景象。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供暖季,这也是我国每年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期。如何既让千家万户“温暖过冬”,又能让“蓝天常在”?各地在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新方式。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消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已有3700多万户居民实现了散煤替代,实行清洁供暖。
北京:煤改清洁能源 清洁温暖过冬
2013年以来,北京市全力打好压减燃煤攻坚战,开展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专项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累计实施了3557个村约135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全市90%的村和93%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剩余村实现优质煤全覆盖。
北京市2023年“煤改电”工程补助资金分两批下达。第一批覆盖怀柔、密云两区59个村近2万户居民,此次第二批项目完工投用,支撑全年煤改清洁能源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保障农村地区群众清洁温暖过冬。
2023年第二批“煤改电”工程已经完工,今年供暖季投用,为房山、顺义、延庆部分农村地区送去了“绿色”暖意。项目涉及房山区、顺义区及延庆区共7个乡镇29个村,改造户数共计9000余户。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居民的取暖方式,有效减少燃煤污染,促进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用能质量和生活水平。随着项目实施,北京市清洁取暖“地图”将继续扩大,这个冬天将有更多村落享受到“绿色暖流”。
内蒙古:新能源发电供暖节能环保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和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在国家鼓励推进清洁供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供暖,就实现了既让老百姓温暖过冬,又让空气更清新的工作目标。
针对牧区居住分散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从2022年起,设立了清洁供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6亿元,用来助力清洁供暖。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居民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站。现在,随着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成清洁电力,陶尔庙牧民再也不用为清洁供暖的问题发愁了。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巴彦淖尔、乌兰察布等地现在全都入选了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城市之列,四城市将在2024年年底前全部达到中心城区、县城区清洁供暖。
辽宁:秸秆再利用 生物质发电减少农林废弃物
为改善空气质量,辽宁省对农村常见的秸秆进行再利用,作为冬季供暖的燃料,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保证老百姓的清洁取暖。与燃煤供暖相比,由于秸秆中含硫、磷等污染因子较少,再加上高效除尘技术的运用,秸秆锅炉供暖显然更清洁、更环保。
而且,除了将秸秆直接用以农村供热,还可用来作为生物质发电,它所产生的电量和余热,同样也能用作清洁供暖。这种方式可以全部消耗周围范围内的所有秸秆,既为当地解决了农户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农民的秸秆找到了出路,还能带来额外的收入。
据了解,辽宁省目前已经建成167个秸秆集中供暖项目,实现供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可节约标准煤近30万吨。
河北:开发地热资源 推广绿色供暖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河北省的空气质量改善十分明显,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功不可没。除了大力实施“煤改气”“煤改电”之外,河北省还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推动绿色供暖转型。
近年来,随着供暖保供压力逐年增大和环保要求提高,河北多地区出台扶持政策,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逐步改变替代以往的煤炭供热,现在已基本实现地热能供热全覆盖。
河北省地热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促进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河北省近年来推广使用“取热不耗水、全部同层回灌”以及地源热泵等新技术,目前,保定、邢台、邯郸、雄安新区等地已普遍推广使用了地热供暖。
河南官方表示,着力推进中深层地热井井下换热技术,指导各地依法依规科学利用地热能供热,探索采用跨季节储热土壤源热泵技术、多种清洁能源耦合技术集中供热,提高热源保障能力,全年可减少煤炭使用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万吨,对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及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